【见习督导】 “好医康”小组的第二次知行学习之旅

发布日期:2019-08-16
分享到:

为学习深圳精神康复品牌项目经验,进一步深入学习个别督导的实务技巧,8月16日,江门市第二届见习督导实务能力提升PBL学习班“好医康”小组驻深圳福田区精神康复者家属资源中心开启1天学习之旅,并随之结合所学知识开展1个月的行动学习。




观细节,寻共鸣,促新知

驻点学习期间,组员通过项目主任兼胡主任导赏,从“社工+心理+治疗师”的跨专业服务团队感受到对服务对象的全面关怀,从服务场地了解该项目与区残联相关服务能做到资源共享、服务互通。


 

随后观摩胡督导对服务助理及助理督导的个别督导全过程,以及座谈交流逐渐丰富对于个别督导督导前、督导中以及督导后的要点,包括:事前收集议题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收集整理督导议题渠道的丰富性。



督导期间需要先营造安全感和关注被督导者的情绪,采取动机式访谈寻找被督导者容易感受到支持的议题,寻找情感共鸣,随后寻求突破点再提出具体要求和提醒其需要跟进、改善之处;督导后需要回顾需要跟进的事项,督导个人日常需要坚持实务、争取培训、主动阅读3种途径不断修炼,促进督导自我成长。

 


重在行动,强调反思

驻点学习后,每位组员结合工作的实际,采取读书+实践的开展行动学习,一方面积累个别督导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以实践带动反思,增强学习效果。经过近1个月的尝试,各组员有着不同角度的思考以及多样化的成果。

组员A:“三圈”的实践。尝试从“Want:个人急需解决或最想解决的问题”“Can:个人优势(自身能力、资源、经验、魅力…)”和“Need:机构及团队的需求或近期的项目要求”的三圈理论,借助个督实践与团队成员逐步建构成长型、学习型的督导关系,期间体会督导者发挥同行者作用,立足对服务的熟悉、对社工的了解,才能提供“接地气”的督导意见。

组员B:“思”与“行”。面对项目人员流失率偏高的现状,尝试对新入职及资历较浅的同事以师徒式开展督导工作,强调学习和成长,需要督导者有更多的投入和规划。同时对权威挑战、被督导者“吐槽”机构等实际督导过程中的常见的困难均有个人的思考并曾尝试去应对。通过实践,让个别督导的知识点不再停留在纸面上,通过观察被督导者的实际反映后现场反馈,不断磨练督导的表达能力。

组员C:浅尝之举。经过驻点学习和时间,认同个别督导区别于日常的工作指导和行政管理,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仪式感需要定时定候定点开展;在督导实践中,优势视角很重要,需要关注到被督者的优势点在哪里;若没有经验可以回应到被督者的问题时,可以共同思考解决方案。

组员E:人设不能塌。通过驻点学习关注到督导风格及定位的议题,在实践个别督导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结合个人风格树立有感染力的督导风格。通过上级、同级、下级的评价以及自我觉察,在一个熟悉、有默契的团队中,成员间的相处已有既定模式,因此自己需要考虑通过何种方式“撕标签”改善与重构督导关系,并自我暗示以强化要减少亲密无间的共事关系等不利于树立督导形象的行为。

交流讨论,提炼成果

经过近一个月的行动学习,组员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收获,提炼对督导模式的新理解,认为当前常见的督导关系以管理式和咨询式为主,常聚焦项目管理、服务质素把控等议题,组员一致认为有必要构建成长性、学习型的督导关系,强调学习和提升。此外在面临督导困难时的应对也有新的认知,由于社工在成为督导时往往伴随职位晋升,需要该员工更加认同机构、更忠诚和工作更投入,对行政管理有更深入的熟悉和更强的执行力,因而对机构立场有更准确的把握,因此考虑事情会更加周全,系统且敏感,在面对挑战权威、不服从管理、员工冲突、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是,能从行政和教育的角度综合得出更合适的回应。




PBL学习的最后阶段,“好医康”小组将保持行动学习的势头,梳理所学督导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优化各自机构督导,提升督导成效。